电影不是救世良药,《我的姐姐》的选择有错吗?






走出昏暗的放映厅,摘下被眼泪弄湿的口罩,被灯光包围的瞬间,我才发现这部影片的代入感太强烈,甚至真实到了我的骨子里。
我希望自己能像一个理智的影评人,同以往一样,沉静地坐在电脑前,从很多维度去客观评价这部电影。
分析它的出彩,找出它的不足。
但此时此刻,我有很多情绪梗在心里,卡在喉咙,却难以拼凑成一句完整的话来。
没错,我也是个姐姐。
做姐姐从来不是我的选择,而是我的宿命。
但我恨这宿命。
一、《我的姐姐》:一道没有选项的选择题
《我的姐姐》有个悲剧式的开头。
一场车祸父母双亡,女孩没有哭,只是呆立在那里,看着面前的狼狈。
勘察现场的警察甚至不相信面前的女孩是这对已故夫妇的女儿,因为他们的手机、钱包里全部只有一个小男孩的照片。
鉴定亲属关系还需要派出所靠身份证去查询。
从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这个家庭不太正常。
葬礼上,亲戚们打着麻将,甚至都没有人记得去世的夫妻俩还有一个在上幼儿园的儿子。
直到幼儿园的老师将孩子送到葬礼上,忙得昏天暗地的姑妈才想起来。
而姐弟俩仿佛从来不认识一般,互相都不搭理。
弟弟四五岁的样子,长得很可爱,从穿衣打扮和跋扈的性格上能看出他是被宠爱包围着长大的。
在这里不得不夸赞小演员的颜值和演技都很棒,萌化了我的心。
从后面的剧情里我们得知他们的父母重男轻女。
在没有放开二胎政策的时候,他们逼着女儿假装残疾来申请二胎资格,女儿不小心露馅导致申请失败,她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和父亲的毒打。
在二胎政策放开后,他们生下了弟弟。
自此以后,全家人都围着弟弟转,父母甚至为了让女儿离家近能早点赚钱养家,偷偷将她的大学志愿从“北京医科大学”改成了“某某护士学院”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女儿,性格自私、冷漠,但是也获得了独立、坚强和勇敢。
父母双亡后,弟弟交给谁抚养成了整部影片的主线。
亲戚自然是靠不住的。
舅舅成天打麻将,饥一顿饱一顿,老婆离婚,女儿结婚时都没有请他参加。
而姑妈虽是贤妻良母,但姑父卧病在床,光是照料他就已经耗去大部分精力,家里还有一儿一女。
唯一能摆脱弟弟的办法,就是找人领养。
在等待领养的时间里,姐弟通过相处,关系缓和了很多。
姐姐发现弟弟就是一个幼小的孩子而已,错在父母,而现在最无助的是这个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孩子。
他的任性,他的捣蛋,也都源于心底的恐惧。
而弟弟的依赖成了姐姐心里痛苦的牵绊。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希望姐弟关系一直可以针锋相对下去,就不会有那个两难的选择。
如果让弟弟跟着自己过,那自己就没法去北京追求自己的理想;
如果将弟弟交给领养的人,领养家庭又要她签一份再也不见弟弟的协议。
最后她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呢?
或许这个题是无解的,选什么,都会有观众不满意。
于是导演巧妙地利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把选择权交到了所有人手上。
极端二元论的观众想看的是冷血姐姐爽文,但电影不是救世良药,人生艰难就难在选择不是绝对的,电影是给你展示一个现实的切口,而不是给你一个标准答案。
“当安然最后的选择冒犯到不同立场的观众,《我的姐姐》的现实意义才真正彰显出来,它给出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意识本身。”
换做是我,我会选择将弟弟送到领养家庭,不是因为仇恨,而是选择“双赢”,因为一个女青年带孩子未必有领养家庭带得好。
而且,他已经掠夺了我那么多年的父爱母爱,我又怎么允许他再继续掠夺我的青春、掠夺我的未来。
我爸妈在开放二胎政策那年,没有跟我商量,突然就又要了一个孩子。
那时我一直跟着奶奶,直到有天回到家,发现床上多出了一个小婴儿。
那时候我只有5岁,趴在床边,看着憔悴的妈妈和一旁忙忙碌碌的爸爸。
后来听人说,妹妹刚出生的时候,我妈看了一眼她,不知道为什么就痛哭了一场。
虽然说是“不知道为什么”,但我也猜的出几分。
老天眷顾我,又生了个女儿,让你们失算了。
但我也失算了。
我自小乖巧,没有妹妹之前从没有挨过打,但自从有了她,挨打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挨打的原因是我经常打妹妹。
现在想来,她竟从来没有还过手。
在长大一点的时候,我认为父母总会把更多的爱给她时,有过很可怕的想法,甚至希望她死。
直到现在,我发表的文章里,对于妹妹总有戾气。
写奇幻小说就写妹妹突然消失,写现实小说就写妹妹出车祸,总之就是怎么惨怎么来。
虽然我这里基本已经可以排除“重男轻女”这一项,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无论是什么样的偏爱,对于不被偏爱的那个,就是一种残忍的摧毁。
但其实她的出现也并非自愿。
可以这么说,所有的二胎,他们都是无辜的。
所有悲剧,全部出自祖辈、出自父母、父母的父母,
出自他们被中国几千年封建余毒的腐蚀,出自于他们对男尊女卑思想的认同,出自于他们成长的环境是肚子都填不饱的愚昧农村啊!
二、姐弟情中的女性困境
回到影片中,弟弟对姐姐的依赖成了困住姐姐的牢笼。
她是想要挣脱的,为了跟不堪回首的过去告别,她付出了很多同龄人不曾经历的努力。
但是她又因为骨肉相连的感情而纠结痛苦。
所以影片的悲剧式开头实际上对于姐姐来说,或许是件好事,父母走了,她无牵无挂考到北京,是自己摆脱家庭束缚,追求自我最好的方式。
而且,从此再也没有人能让她那么伤心了。
在结尾部分,姐弟俩在雨中欢乐地玩着皮球,我却感觉到了一种悲剧意味——
如果他们一直在一起,姐姐势必要牺牲自己的理想,做一个“扶弟魔”。
现实中的“扶弟魔”一点也不少见,却是鲜有哥哥为妹妹放弃前程的。
但是,这样的传统,并不是一个文明的社会所应当有的现象。
尽管“女儿也是传后人”的理念宣传了这么多年,但在许多人心里,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电影中的姐姐,正是一个勇敢的反抗者。这样的勇敢,让她看上去,显得有一点无情。
因为在她眼中,弟弟就像是给她带来伤害的那个家庭的化身。
一开始阻碍她,到最后支持她的姑妈在影片中起到了很好的对比作用。
姑妈和姐姐两代人展现了女性在面对性别不平等时,做出的不同选择。
姑妈是上一辈贤良女性的典型,她总是以一次次地牺牲来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上学时,为了弟弟,她放弃学业。
工作以后,又为了照顾弟弟刚出生的女儿,放弃去俄罗斯做生意的梦想。
她也曾经年轻美丽过,就如同我们的母亲,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丈夫和孩子,到头来两手空空,却又遭到丈夫的鄙夷,孩子的嫌弃。
在生活中,我们都见过太多这样的女性形象了。她们本来也是性别不平等的受害者,但是多年的“奉献”,把她们塑造成了这套体制和观念的拥护者。
到头来,我们发现,“迫害”女性的,往往就是同为受害者的女性。
这样代代相传,男尊女卑的观念,几百年、几十年都没有办法彻底消除。
两个"姐姐"互诉内心的一场戏展现出两代女演员细腻而精到的演技,贡献了影片最大的泪点,同时,也是这样一组人物的映照关系,让影片全然跳脱出一个个体命运的悲剧,而展现出一个庞大而久被忽视的群体样貌。
但是这个话题又是当今的敏感话题,一不小心就会被骂,所以《我的姐姐》并没有为了合理化女性的反抗,或是讨好女性观众,而故意丑化男性的形象。
只是不显山不露水地通过舅舅的“巨婴”现状,以及男友“妈宝”风格,来暗讽了偏爱对于男性造成的毁灭性后果。
虽然不痛不痒,但也让人叹息。
社会学家李银河评价《我的姐姐》是一部“揭示社会伦理及其变迁的深刻之作”。
在她撰写的影评文章中提到,“影片围绕着女主人公姐姐究竟是去追求个人事业发展还是抚养幼弟的艰难抉择逐步展开,背后的逻辑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们所面临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人生观对传统的家庭本位价值观、人生观的激烈撞击”。
三、一部“二胎警告片”
有人说,这是一部“二胎警告片”。
的确,在这里想奉劝各位母亲,生二胎之前一定要做两件事:
第一,跟家里的大孩子商量,不管他年龄多大。
第二,自己做好心理建设,考虑清楚自己有没有能力养,会不会给后代造成负担。
也不要想着生个二胎是为了给老大做个伴这种辣鸡理由。
回到影片中,父母想要个男孩,处心积虑费尽心机生下他,却在他幼年时因意外双双离世。
这实际上还牵扯到一个法律问题。
《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① 祖父母、外祖父母;② 兄、姐;③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影片中孩子们并没有奶奶爷爷,所以姐姐对弟弟是有监护义务的。
一个没有结婚,向往着美好未来的年轻女孩,突然“喜当妈”,这搁谁身上谁能愿意?
影片中的弟弟实在是因为长得萌、人也乖,还懂得为了姐姐主动把自己送到领养人家中,这才让姐姐放下心里的积怨。
而现实中且不说长相如何,被家里宠出来的熊孩子那是猫狗都嫌的。
就像《让子弹飞》里县长说的一样:“你和老婆开开心心去旅游,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
姐姐在在影片中喊出了大多数“姐姐”的心声:“又不是我让他当我弟弟的。”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姐姐,这个身份是社会和外界赋予的,这个责任没有人问过姐姐愿不愿意要,就强行的灌输给了她们。
就像电影里的女主,这个有点凶有点暴躁的川妹子,在抚摸睡着的弟弟时,让人感慨她并非生来强悍。
如果不强悍,她的命运就和那个被推上救护车的女人一样,拼了性命也要生下第三胎。
这也让我想到我的母亲生下我妹妹时痛哭的样子。
或许那时我幸灾乐祸,但现在心里隐隐作痛。
这部影片我愿意给出高分。
因为它描绘了中国家庭中女性的处境和复杂的中国式家庭关系。表现出了女性导演视角下封建愚昧的亲情,而又夹杂着温暖与希望。
它提醒我们去关注女性困境,希望女性获得更多平等的权益,让每个女性都能拥有自由做出选择的权利。
让姐姐真正成为姐姐。
© 本文版权归 微小曦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