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日夜》:一封用光影写成的平淡家书






“你知道死是什么意思吗?”
“就是去天堂了。”
“那去天堂是什么意思?”
“就是见不到他们了。”
李超七八岁大的儿子的回答告诉观众,他大概明白死亡是什么,又好像不明白。
在他的年纪,不明白很正常。
回答问题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还在,他们一家人去公墓,给年迈的奶奶选一块墓地,
可是镜头一转,
车里就只剩开车的李超一人了。
这个乐观的汉子一直静默着,眼角的泪迹早已风干,他留给世界一个很无助、寂寞的背影。
再无归途。
这是《武汉日夜》无数个镜头中,如白驹过隙的一瞬,在武汉封城一周年这天,武汉写了一封呢喃细语的家书给我们。
一、一封献给武汉的“平淡”家书
穿过两条马路,雨水就来了,风也呼啸着,让人来不及打起雨伞,拥抱时的胸襟湿漉漉一片。
空无一人的武汉长江大桥无声矗立在雨中,孤独而又厚重。
最早听到“新冠肺炎”这个陌生词汇时的反应,如同从灰蓝的迷雾中开启了最刺痛的秘密,那之后的一天天里,我们则开始了对伤口的修葺。
不过也会有欣慰。
这欣慰来自凛冬过后一夜开满花朵的树,或者来自一个垂死之人新生后深长的呼吸:
枕头边一直放着孙子奶声奶气录音的爷爷,经过治疗从失去呼吸到最后康复出院;
那个第一次生宝宝害怕到哭泣,想让丈夫陪伴但不被允许的年轻妈妈,最后剖腹产生下一个漂亮宝宝;
一个倔强骄傲的老兵在战场上都没有倒下,却在垂老时无助地让护士用针管喂饭,他肯定是不甘不服的,最后,他自己用手掰开整颗柚子欣喜地放进嘴巴,我甚至能感觉到他的内心独白——自己终于又站起来了!
一个一个故事交织着,没有一句旁白,没有宏伟的配乐,所有配乐都是用钢琴和吉他安安静静完成的。
完美的武汉落日,加常石磊的配乐,更突显人物。
导演高明地利用“全知观点”,把这封家书写得如同半梦半醒间的呓语,絮絮叨叨却饱含深情。
这些生与死,艰难与感动,相遇与分离,都是《武汉日夜》记录的故事。
与其说它是一部记录人类与病魔进行顽强斗争的抗疫史诗,我更想这样形容:
它记录的是一座城市里的平凡人,面对无常生命变化时的爱与怕。
每一个平凡人都是黑暗里的束束微光,寒冷里的阵阵烟火,照亮温暖了至暗时刻的武汉。
它是献给每一个认真拥抱生命,用力活着的普通人的平淡家书。
二、“灾难”故事的“日常”书写
可以说,《武汉日夜》这部纪录片的开头部分像灾难电影一样直接:
辽阔的江面、空无一人的街道,儿童奶声奶气的童谣,还有灰蒙蒙的天和被风吹皱的涟漪。
画面一转,插着呼吸机双眼紧闭的老人,床头的录音机里依然响着小孙子们留给爷爷录的话语。
武汉方舱医院,俯视镜头看得到排列有序的病床,数十米高的屋顶减轻了病人的压抑感。
影片没有煽情,没有呼天抢地,没有音乐渲染,更多的是归于日常平淡的记录书写。
甚至我能感觉到导演其实想冲淡一些压抑的气氛,传递积极的正能量。
看不出面孔的医护人员带着女病号们跳广场舞,而男病号几乎都坐在床上安静地观看电视上的新闻。
护士在工作台前忙忙碌碌,老奶奶嘴上说不出一句话,枯瘦变形的手却紧紧抓住医生的胳膊不松开,而医生也在耐心地安慰着她。
《武汉日夜》描述了一幅让人动容的群像,它并不是第一部记录医生面对危机的片子,但它的准确细节使它几乎是前所未有的过度使用了“活着”这个词。
影片里病人对活着的渴望,让他们在炼狱中仍然不放弃希望,没有一个人因治疗太痛苦而选择放弃。
在时不时发生的混乱的漩涡中,其中充满了各种起伏的情绪和不间断的抢救行动,但导演只是用了没有渲染的镜头,给我们呈现一个结果,而不是向我们传输悲伤的情绪。
但悲伤会从我们的心底自动渗出,疯狂生长,并在核心爆发。
这种爆发可以如弓箭一样射中观看的观众,或是在他们今后几个月的生活,都不断地击中他们。
这里,每一个人经历的日与夜就是武汉的日与夜。
这里,每一个生命里的爱与怕,也是我们普通人面临大难时的勇气与自持。
三、工匠精神下的“克制”
《武汉日夜》这部看起来似乎单薄而又平淡的纪录片,实则是从海量的素材中挑出来的作品。
对于为什么要选这些素材,导演坦言:
“从内容上来说,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画面,特别打动我们,这是情感上的标准。然后还有技术上的标准,是因为我们这些素材都是新闻素材,挑选出来的也要能够作为电影语言的画面基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它作为电影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其实有技术上和艺术上的要求,但最核心的还是情感上,人物或者事件带来的触动。我看到所以它在细节上,有难以替代的光彩。”
易烊千玺推荐《武汉日夜》
《武汉日夜》它吸收了许多生活本色的克制感,
《武汉日夜》拥有足够多的采访量,无需把“宝”押在“爆点”上。
它来自生活,即使没有故事高潮,也能做到不滥情、不肉麻,不会像故事片那样刻意积累矛盾、制造冲突。
比如有场景是医生将遗物交给家属时随口问道:“身份证不在里面?”
患者家属回答:“不在,他的身份证在我身上。”
简单两句对白,就听得到里面含着比海还深的遗憾。
《武汉日夜》的故事是从上千个小时的素材里挑出的90分钟,
这90分钟背后,是摄影师冒着危险深入疫区,使拍摄过程变成漫长而危险的捕猎过程。
这是一件“吃力”却“不讨好”的事。
“吃力”在于,在跟踪拍摄过程中,要穿厚厚的防护服,还要用保鲜膜将摄影机缠得密不透风。拍摄时有的人会去世,会转院,有的人会突然拒绝合作。即使遇到那些从始至终愿意配合的人,也需长时段跟踪,绝大多数镜头是在传染区完成的。
由此可以看出,《武汉日夜》体现出了一种难得的匠人精神。
它在真实与细节上,有难以替代的光彩。
“不讨好”在于,太过平淡的情节无法带动感染离疫情较远的观众,甚至容易招致无法共情的骂声。
影片结束离场时,我就听到一个小男孩对他妈妈说:“这是什么破电影,一点也不好看。”
对于这种评价,我只想说一句:
you can you up , no can no bb!
四、用诗意凝结而成的真实
《武汉日夜》里有不少看似无意义的空镜头,
江水潺潺,绿草如茵,
其实,这是导演写给祖国的家书,既平实,又充满诗意。
就像一个离家已久的孩子又想要向母亲吐吐苦水,说说委屈,又惦记着那句老话——报喜不报忧。
突如其来的事件,临时的摄影组,没有沟通时间,没有固定拍摄对象——甚至有些人在过程中就已经不在了。
这是人生的无常。
生命最无常最让人心痛的这部分,也再一次提醒我们记录的意义。
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素材,展现的是真人真事,
但什么是“真实”,取决于对生活本质的理解。
真实电影创始人让·鲁什曾说:“纪录电影不应该纯粹的记录现实,应主动地挖掘真实。”
诚然,你看到的平常画面之所以感觉到味同嚼蜡,是因为你本身就置身其中,
而画面里蹦蹦跳跳的鸟儿、雨后的青草地,健身广场上的人,都显示着生命的美好。
让人无时无刻不想要珍惜这一切。
事实上,对生活理解越深入,就越会发现,生活的本质是诗意。
在《武汉日夜》中,大量采用了无情节的环境拍摄,促成了诗意的达成。
这一封情意浓浓的家书,
写给伤痕累累的2020,
也写给所有心中有诗的人。
© 本文版权归 微小曦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