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影小故事,电影《紧急救援》到底在讲什么?






林超贤的《紧急救援》终于上映了!
在以轻喜剧、合家欢气质为基调的贺岁档中,林超贤的《紧急救援》仅名字就带有硬核级动作片一般的质感,无疑起到了振奋人心的提振作用。
说到林超贤,你一定会想到他的动作电影《湄公河行动》与《红海行动》。
2018年林超贤凭借《红海行动》一举拿下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从此在华语动作片领域站稳了脚跟。
在已经执导了《湄公河行动》与《红海行动》两部涉及国家军事题材的动作电影后,《紧急救援》无疑也带着某种使命感震撼袭来。
那么,电影《紧急救援》好看吗?
影片的片头,林超贤的名字赫然醒目,名字下方依次列出导演、故事、动作设计三个头衔,由此可见林超贤对于《紧急救援》的自信与认可。
《紧急救援》的开场,由彭于晏饰演的中国特勤队队长高谦乘坐直升飞机空降一片火海之中,在火海中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展开救援。
电影一开场便给出了动作大片的基调。
不过,影片的开场看似有些像陈国辉导演的电影《烈火英雄》,救火成为这部影片中的主要元素之一。
但是,更为独特的是《紧急救援》中所有灾难的发生空间设定在了海上,因此展开救援的主要方式之一便离不开利用直升机空降。
海上救援、直升飞机空降、火海、爆炸等等,宏大的场景、惊险的动作、危险的困境、紧急的救援时刻,《紧急救援》激烈紧张、精彩刺激的震撼之作。
更何况,电影《紧急救援》取材自真实事件。
取材自真实事件似乎已经成为林超贤导演拍摄动作电影的惯例,也成为林导以电影手段更加靠近中国大陆观众的方式。
电影《湄公河行动》根据“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编,讲述了一支行动小组为解开中国商船船员遇难所隐藏的阴谋,企图揪出运毒案件幕后黑手的故事。
《红海行动》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
相比《湄公河行动》与《红海行动》而言,电影《紧急救援》此次没有展开宏大的叙事,而是将视角聚焦于海上交通应急特勤队,一群具有特殊职业的人物。
因此,电影《紧急救援》不似林超贤的前两部电影,以一次重大的任务行动统揽全篇,进而展现行动中的重重惊险。
《紧急救援》以四次特大救援事件贯穿全片,分别是海上钻井平台爆炸、山体滑坡后油罐车爆炸坠入江河、飞机失事后在海上断裂以及最后出现的一场海上特级爆炸事故。
每一次救援事件都是惊心动魄、紧张刺激。但是,由于影片由四次重大事故构成,在叙事上就会形成分裂堆砌之感。
如何使四次重大救援事件相连,将影片的融为一个整体,并表达核心思想,成为导演需要考量的难题。
因此,在惊险热血的救援行动中导演特意穿插了另外一条故事主线——高谦与儿子聪聪的故事。
聪聪的母亲因癌症去世,高谦独自一人抚养儿子长大。然而,聪聪同样患有重病,随时面临着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
另一面,聪聪渴望有一个新妈妈,因此在聪聪的撮合下又牵出了高谦与救援队机长方宇凌之间的爱情故事。
电影放映后,有不少观众吐槽,影片中描述聪聪与高谦父子情的部分过多,因此削弱了整部影片的大片感与紧张感。
确实,以硬核动作为卖点的《紧急救援》实在与林超贤的前两部影片风格相差较大,少了枪战与打斗场面又加入了亲情与爱情,显然走上了一条摆脱宏大叙事的温情小故事路线。
因此,虽然《紧急救援》在救援场面上确实有大片的质感与潜质,也丝毫没有折损林超贤在华语动作片的地位。
但是,温情的个人故事缩小了影片的格局,从国家使命转为个人的情感,《紧急救援》成为了大电影+小故事的结合体,走上了一条温情路线。
那么,这部大电影小故事的《紧急救援》到底在表达什么呢?
生命,探讨生命的无常,以及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
影片伊始,救援队长高谦不顾安危冲入火海,独自决定延长救援时间,他的内心信念是:遇到危险向前冲,能救一个是一个。
然而,正是因为高谦的这种救援方式,使得同队的队友遇险因此决定离职。好友也因为惯性思维而在救援中不顾安危延缓时间因此丧生。
此时,高谦开始怀疑自己内心的信念,遇害者的生命是生命,但是救援者的生命也同样重要。
另一条故事线,高谦的儿子聪聪将要进行开颅手术,随时有可能面临失去生命的危险。
此时,主人公高谦内心的另一个矛盾点:“为什么上天如此不公?自己拯救生命,却要被老天夺去自己爱人的生命。”
拯救生命却又眼睁睁看着生命的逝去,这两个相悖的命题引出了整部影片更深层次的思考。
影片中,无论是遇险的人、救援的人、甚至是聪聪这样的普通人,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病痛,每个人都要面对一个共同的难题——死亡。
那么,在死亡的面前生命到底是什么?在死亡面前,渺小的人又能够做什么?
影片结尾,高谦临危受命再次回归特勤队执行特大任务,在一片火海里他几近丧生。但是最终死里逃生重获生命。
面对死亡,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而脆弱的,在死亡面前每一个弱小的生命能做的就是抗争和面对死亡的勇气。
© 本文版权归 脸脸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