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帮镜头
时代错误:波洛在喝着一杯绿饮料的场景中,可以在窗外的马路上看到一辆现代设计的汽车。
地理错误:当乘客们在火车上的时候,可以听到来自四面八方说着不同语言的乘客,他们将前往同一目的地:菲亚、贝尔格莱德、萨格勒布、布劳德、德里亚斯蒂。其中布劳德是在萨格勒布之后,德里亚斯蒂之前被提到的,好像它是位于两座城市之间。实际上,它应该位于贝尔格莱德和萨格勒布之间。
时代错误:在伊斯坦布尔,观众们可以听见一个报告祷告时刻的人,在做着标准的穆罕默德信徒的祈祷,他用阿拉伯语说"AllahuAkbar!AllahuAkbar!"电影设置的时间背景是30年代,当时的阿拉伯人做祷告是违法的。作为一个土耳其人,他只能说"TanriUludur!"才是恰当的。直到1938年,当权统治者KemalAtatürk死去,此项法律才废除。
连贯性:当乘务员的制服在箱子里被发现的时候,帽子的位置在不同镜头之间变化着。
花絮
电影拍摄期间,实际上并不存在东方快车。电影中使用到的那辆东方快车并不能运行太远的路程。
电影开拍前,艾尔伯特·芬尼年老装扮的化妆过程往往要好几个小时,与此同时,他还有一个舞台戏剧演出。剧组特意请了一辆救护车开辟的专线,到他家里去接人,在车上他穿着睡衣以便使自己更好入睡。
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表示对AlbertFinney的表现十分满意(虽然对那两撇小胡子颇有微词),但后来由于化妆太过麻烦,他拒绝了继续出演波洛的邀请。
其实阿加莎·克里斯蒂极不情愿出售其作品改编权,但在EMI公司多番邀请,以及蒙巴顿勋爵的劝说下终于同意一试。
英国女王出席了该片首映,首映后的庆功会也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去世前最后一次参加活动。
影片制片人LordBrabourne系蒙巴顿勋爵的女婿。
艾尔伯特·芬尼比角色波洛要小很多岁。为了在外表上更加接近这个古怪的比利时人,芬尼的脸上做了特殊的化妆处理。
英格丽·褒曼在现实生活中会说流利的英语,毫无方言口音,制片方专门聘请了一名老师,教她在电影中说一口带有浓重瑞典口音的英语。
英格丽·褒曼本来是定下出演Dragomiroff公主,但最后还是选择了GretaOhlsson。
在最后一幕里,波洛向大家展示他对案件的分析,要求有大量镜头和摄影机角度同时设置在这个狭窄的场景中。然而由于空间太小了无法放置这么多的摄影机,演员们必须为这场戏反复拍上多次。这可就苦了艾尔伯特·芬尼,光是他的独白就有八页纸。
影片开始不久可以看到有很多奢侈的食物被运上火车,实际上这些美食在电影开拍前就被窃贼偷走了。所有食物不得不在中途的巴黎重新买回来,当时的时间还是三更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