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城记》无疑是一部洗净另类,彰显主流的片子,无愧为一部大师级的作品,虽然比较“主流”地起用了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大牌明星,不过吕丽萍、陈建斌、陈冲、赵涛等演员在贾樟柯的镜头中确实无瑕,一个带着刺鼻水泥味的工厂的故事被呈现出来,无限接近纪录片,但却带着故事片的淡淡伤感、煽情,呈现出在电影院里很难购买到的抽象的回忆,但是等你走出电影院,在不经意中闭上双眼,影片中呈现的世界却无比具体,清晰而坚硬,比起剧情生动的商业电影在落幕之后的船过水无痕都更加真切。
影片最震撼人的是,它深刻指出了体制对个人的伤害,是一部反体制的电影,而且拍的如此直接与大胆,说明了旧体制的残酷与不合理。而这部电影的独创性在于,电影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它的电影方法也在反体制,不过反的是电影的体制。所谓的故事片或纪录片的框框,即是电影这个媒介给予导演的体制束缚,贾樟柯非常聪明地用到了双关--在电影结构上打破了其制约,在影片内容上又是深刻地反映了体制变革的个人伤痛,我们在《二十四城记》中看到一个导演的双重的反体制行为。
贾樟柯在《二十四城记》中实验过度,玩火入魔。焦点访谈式的镜头调度,唠叨不休的对白台词,煽情过度的历史伤痕。影片中夸耀的虚构与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其实这种方式已不属新鲜,更何况影片中记录与虚构严重脱节,专业演员分饰的三代厂花的凸显,却失去了与群众演员的灵活搭配和整体统一,完全处于失控状态的玩火。而《二十四城记》不仅是电影的片名,更是电影里所指的楼盘,这样如此“明目张胆”的广告形式首先便是缘于开发商的投资,所以本片难逃广告嫌疑。
《二十四城记》从曲高和寡的文艺片,转向引发争议的所谓商业电影。不过这一次的转身根本说不上华丽,讲严重点是赤裸裸地向商业化献媚,急功近利地跳进了铜臭中。《二十四城记》用“伪纪录”的形式,通过七八个真实受访者和4名专业演员扮演受访人物的访谈讲述,力图把中国40年的历史变迁清晰地浓缩在电影之中。虽然沉淀在影片中的,仍是贾樟柯式的追问和反思,有着强烈的救世情结和人性关怀。但问题是,给观众来一些故弄玄虚,明目张胆地为楼盘做广告,已经不是向商业片转型,而是彻底地倒向商业化的怀抱之中了。《二十四城记》与其说是电影植入了广告,不如说是广告中植入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