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勋是四川人,对乐山大佛比较熟悉。“文革”中很多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和文物古迹都被看做是“封资修”而遭到销毁和破坏,乐山大佛也险遭被炸的危险。他认为,面对这场劫难有良知的人都会痛心疾首,而“人民创造文化并保护文化古迹”正是他创作该片最初的动因
。
当时,他在上影厂完成电影剧本《这不是传说》的修改后,提出自己想拍片的设想,得到朋友们的热情支持,于是编剧组一行四人到乐山和峨眉山考察。听到海通和尚为保护佛财自挖双眼的故事后,张华勋把这个故事移植到自己未来要拍影片的中,而“双目可挖,佛财难得”的誓语与“河山永存,民众之功”的主题后来也在影片中被强调,以表达人们对保护大佛的意愿和决心
。
在创作《神秘的大佛》之前,张华勋就感到中国的电影创作存在忽视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和探索,所以,在创作剧本时,他和合作者们就有意识地对表现形式进行探索
。
张华勋主张影视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影视工作者心里必须要有观众。本来他们想是石匠与女儿梦婕为主线,着重表现石匠一家的悲惨命运,但考虑到这样跳不出悲欢离合的俗套,群众也不一定喜欢,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在创作剧本时,中国正在上映《追捕》《尼罗河上的惨案》,受此启发,他们又想把影片写成推理片,但那样会把国民党警察放在重要位置,影响对梦婕的刻画和对主题的揭示。经过再三讨论,创作人员认识到不顾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单纯从推理形式上去写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于是,他们决定探索自己的路,根据素材故事的诸要素并结合中国民间传奇公案文学的特点,拍一部神秘、惊险、风光、武打相结合的具有民间传奇色彩的影片
。
文学剧本于1980年1月在上影文学部完成,上影厂对剧本给予高度评价,却不同意按当初的约定由张华勋执导。张华勋带着剧本的抄件回到北影,北影领导在看完剧本后决定投拍,同时对剧本的修改给出了意见,比如有关地下党的情节(原剧本是梦婕是中共地下党)。当年3月,影片正式开拍
。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拍武术片是个禁区,所以张华勋从创作剧本起就很注意武打为剧情和主题服务。拍摄时,在国家体委的协助下,他们安排了多种武术形式,强调真实感,走的路子是实实在在的武术动作,而各人的武器和招数都结合角色的性格和剧情设计。例如佛珠鞭的设计就参考了小和尚的身份。不过,由于拍摄时受到干预,主创造人员最初对武打设计的设想没有能完全实现
。
由于剧组是第一次拍摄武打片,缺乏经验,导致在乐山拍的内外景素材镜头零乱,线索松散,画面缺乏张力。因此,剪辑师傅正义在剪辑上下了一番功夫。他和导演张华勋连续多天反复观看素材,设计剪辑方案,探索适合武打片的剪辑手法。针对武打镜头角度、速度、力度缺乏变化的情况,除了要求导演补拍一些空镜外,傅正义从武打动作、画面造型、镜头尺入手,采用了错觉法等各种剪辑手段,解决了剪辑难题
。
《神秘的大佛》于1980年底拍竣,正式上映前,在北京、四川一些的单位进行试映和内部观摩。在内部观摩该片后的一次《电影艺术》和《大众电影》编辑部举办的电影创作、理论座谈会上,与会人士对《神秘的大佛》、《幽灵》、《客从何来》等影片提出尖锐批评
。1981年2月,《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电影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批评《神秘的大佛》,其他报刊跟进展开讨论。各种批评就纷至沓来,中影公司也停止了拷贝的制作,甚至有消息称该片会被禁映。针对《光明日报》的文章,张华勋联合梁子勇、傅正义、管宗祥等主要创作人员,写了反驳的文章,却发表无门。在多方反映无果的情况下,张华勋等人只得直接给中宣部、中纪委写信要求澄清事实
。最后,该片还是得以正常上映。